老子的“理想国”:言道无伪,行宝无争,思德无执 黎 鸣
越是阅读老子的《道德经》,便越是深感老子的伟大,老子不仅发现了自然至深的奥秘,更同时发现了万物存在、此在、它在与自然存在、此在、它在全面、彻底、深邃的联系。尤其是,老子是把全部自然奥秘与人类自身生存、发展、成长的奥秘全面、彻底、深邃地联系了起来的人类历史中最伟大的思想家、理论家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老子不仅是东方最伟大的圣人,实际也同时是全人类最伟大的先知和哲人。正是因此,如果对全人类历史中伟大的先知、哲人、圣人进行排队的话,老子绝对应是天字第一号。所以很显然,“老子天下第一”,确非虚言。我们都知道,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曾著有《理想国》,实际上老子的《道德经》,也同样是东方伟大的《理想国》,而且我可以告诉亲们,老子的《理想国》从思想的全面性、彻底性、深邃性来看,明显远超柏拉图的《理想国》,关键在逻辑。关于二者的对比,如果有需要,以后我会专门给予论证。今天暂不多说,只谈老子的《理想国》。
什么是人类的“理想国”?从老子全息逻辑的理论来看,至少必须把“理想国”中人类为追求幸福而不能不遵循的自然本体论、社会方法论、精神认识论,均应给出最佳的论述。恰恰老子在其《道德经》中正就是这样做的。老子《道德经》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:道、宝、德,实际上即是针对人类自身言、行、思的全部活动而专门进行定义的。言即道,行即宝,思即德。当老子对道、宝、德三个概念进行全面论述的时候,他其实即是在为人类“理想国”的实现,进行全面历史预言式人类未来伟大理想“仙境”的创造。当老子确认自然万物均必然遵循“一、二、三”规律的时候,实际上老子他已经为人类理想的实现,找到了几乎惟一正确的航道。一是空间永恒同一的信念;二是时间普遍短暂的认知,三是意间终极自由智慧的创造。换言之,即人类的言、行、思,均必须按照自然规律的一、二、三去相应地进行。其结论,即今天我文章标题中所言:一,言道无伪;二,行宝无争;三,思德无执。无伪即必须求真同一,发现真理,且必须真诚地信仰;无争即必须求知善恶规律,发明普善的法律,且必须自觉地遵守;无执即创造审美的逻辑,三生万物以实现人类自由幸福最高的境界(仙境),决不固执社会现象中任何个人的权力、财富、名望等功利。
事实上,大家在《道德经》中都可以看到,老子论述关于言道一,必须“不伪”或“无伪”;关于行宝(保)二,必须“不争”或“无争”;关于思德三,必须“不执”或“无执”。例如老子曰:“常使民悟知悟欲,使乎智者不敢伪也,为无伪,则无不治”(第3章);“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,无有入无间,吾是以知无伪之有益。不言之教,无伪之益,天下希及之”(第43章);“将欲取天下而伪之,我见其不得矣,天下神器,不可伪也,不可执也,伪者败之,执者失之,……”(第29章);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,伪者败之,执者失之,是以圣人无伪,故无败;无执,故无失。民人从事,常于几成而败之,慎终如始,可无败事。是以圣人,欲不欲,不贵难得之货;学不学,复众人之所过,以辅万物之自然,而不敢伪。”(第64章)。
必须强调:老子的“不伪”或“无伪”,是明确针对“一”的“言道”而言;老子的“不争”或“无争”,是明确针对“二”的“行宝(保)”而言;老子的“不执”或“无执”,是明确针对“三”的“思德”而言。用今天的话来说,即关于说话、讲理的一,必须遵循说真话、讲真理的原则,必须反对“言伪”、“作伪”、“说谎”;而关于社会中善恶矛盾的二,则应尽量做到“不争”或“无争”,事实上多数牵涉到人们利益的话题,都很可能丧失理性,不仅争而无益,反可能引发暴力,甚或战争;而关于未来审美理想三的话题,则应尽量不要固执,换言之,即应尽力保持自由开放的心态,面对未来,大家都应具有高度审美的智慧,为达到尽善尽美而共同努力。西方哲学讲究客观、相对(民主)、自由,显然与老子的“不伪”或“无伪”、“不争”或“无争”、“不执”或“无执”非常接近,甚至同一。但老子《人学》全息的理想,则显然比西方《哲学》更理想,更包含全人类整体的幸福。(2024,4,29.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