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的《人学》:人言三道、人行三宝、人思三德
2025-01-13 09:29:14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《道德经》的《人学》:人言三道、人行三宝、人思三德    黎 鸣

老子《道德经》首创了人类历史中的《人学》,直至今天,它也仍然是人类世界上第一个能称为《人学》的系统性学说;它能够被称为人类《人学》的一个最根本性的条件,即在它首创了人类的第一个具有三元论特征的逻辑学说,我称其为全息逻辑学说。而我们知道,西方人的《神学》是具有一元论上帝逻辑的学说,而西方人的《哲学》则是具有二元论形式逻辑,包括数理逻辑的学说。换言之,西方的宗教《神学》认为,是惟一神的上帝创造了一切万物;而西方《哲学》则认为,一切万物都由“唯心”的0和“唯物”的1所组成,或者说,一切万物均由“唯物”的真或有与“唯心”的假或无所组成。完全可以说,正是因为西方哲学首先创立了能够判断“真假”的学说,所以西方人真正开启了人类“爱智慧”追求的第一步。顺便指出,中国人老子的《人学》要求人类不仅必须判断“真假”,更必须判断“善恶”和“美丑”。换言之,只有能够全息地判断“真假、善恶、美丑”的学说,才能真正称为《人学》。而且显然,《人学》不仅必须有“三元”逻辑,更有六度范畴。此是后话。今天即主要讨论老子《道德经》关于《人学》最基本的概念系统。

老子认为,想要认识人类,最关键即必须认识人类的三种最基本活动:言、行、思,老子以道、宝、德来给出精确的表述。换言之,即言必须有道,行必须有宝,思必须有德;而且言之道必须有三:道常、道可、道非,相关的语文表述则有:名常、名可、名非。关于这一点,老子《道德经》开篇第一章即进行了论述:“道可,道非,常道;名可,名非,常名。无名,天地之始;有名,万物之母。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二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由此可见,老子《道德经》从开始,即最关心逻辑问题,也即人类言说首先必须有概念——名的问题。而且显然,老子是从经验、现象的“可”出发,然后到超验、理象的“非”,最后到先验、抽象的“常”。只有常道、常名,才是人们常用于言说的概念;“常”亦有“真”的含义。可见老子最关心对事物自然本体最初“真”的认知。换言之,在老子,“道”是判断人们言论“真假”的最重要概念。

同样关于人类的行宝,亦有三:宝慈、宝俭、宝不伪,关于这一点,老子在《道德经》第57章有专论:“我有三宝,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伪天下先”。“宝”同保,宝行即保行,保行之善。大家可以注意到,宝慈,实际在保行慈思;宝俭,实际在保行俭朴;宝不敢伪天下先,实际在保行不敢伪在先、行不敢骗人在先;换言之,即老子认为,想要达到行善而不行恶,人们必须首先保证自己的思想是从慈爱出发;更必须保证自己的言论是从不伪装出发;然后还必须做到行为俭朴、简单,只有做到这三点,人们的行为,才有可能保证达到行善的目的。换言之,在老子,“宝“是判断人们行为“善恶”的最重要概念。

同样对于人类的思德,亦有三:上德、下德、玄德,关于德,老子在《道德经》第38章有专论:“上德不得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得,是以无德;上德无伪,而无不为;下德有伪,而有不为;上仁伪之,而无以为;上义伪之,而有以为;上礼伪之,而莫之应,则攘臂而扔之。故先道而后德,先德而后仁,先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,夫礼者,忠信之薄而乱之首。前识者,道之华而愚之始也,是以大丈夫,处其厚,而不居其薄;处其实,而不居其华。故去彼而取此。”另有玄德或常德,老子则在第51章有其专论:“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”。在这里,老子视思想之得为“德”,而与行为利益之得严加区别,所以会有“上德不得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得,是以无德”,更有“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”。在老子看来,思想精神之得应该是真理、善律、美逻辑,与行为利益之得的权力、财富、名望,必须严肃、绝对加以区别,否则,便不可能真正判断人们精神的“美丑”。很明显,在老子,“德”是判断人们思想“美丑”的最重要概念。

很显然,老子以人类言、行、思的三道、三宝、三德来概述自己的《人学》系统,是非常有智慧的,完全体现了他的关于自然与人皆可“三生万物”的全息逻辑精神。(2025,1,12.)

【顺告网友,我有著作《问历史》三卷、《东方的荒漠甘泉——黎鸣解老、观天下》三卷,有需要者,可微信转账分别以200元、400元购售,并请告知姓名、地址、手机号,将可由顺丰快递立即送达。谢谢支持。】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